ESG的中国成长记

保养维修作者:wang1232024-12-27更新:

过去20年,ESG的发展经历了由概念提出到实践落地、从自愿倡议到全球共识的演变,已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初步兴起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尽管中国的ESG体系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在政策推动下,其发展势头强劲,ESG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ESG在中国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行动指引,正在深刻影响经济结构、产业标准和消费偏好。ESG是指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非财务维度衡量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综合考虑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的ESG报告被称为企业的“第二份财报”,以回应各方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

不同地区依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在探索ESG投资理念方面有所区别。在发达国家,由于法律制度相对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ESG投资的重点在环境。具体体现在将资产项目的“碳足迹”量化,甚至为碳排放定价使之可交易化,大量的投资分析都强调减碳环保及碳成本计算。

而在中国的ESG更加强调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者之间均衡融合。在环境方面主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社会方面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助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安全;在治理方面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保障员工权益,向下延展到家庭、个人、社会行动人的行为治理,以及向上的社会治理,最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中国企业ESG意识不断增强,ESG报告披露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从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到全面审视绿色、安全、可持续,在摸索中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之路。

数据显示,2020—2022年,发布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021家、1138家和1450家,分别占当年A股上市总数的24.7%、24.3%和28.5%,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中证500成分股公司2022年ESG报告披露率较2018年上升19%,2021年沪深300成分股公司ESG报告披露率已高达90%。

监管层面,我国ESG的主要推动者包括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生态环境部门及国资委等。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确立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0年1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

2022年,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ESG工作机制并提升ESG绩效,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现ESG报告披露全覆盖,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在市场层面,对投资者而言,将ESG因素纳入决策考量,关系到标的是否具有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以及是否能从长远角度带来更丰厚的回报。在投资中,对被投方企业治理的评判标准也愈发完善、严格和长期化,对投资项目违反国家环保和社会治理政策的风险也愈发审慎,对政府倡导的环保和共同富裕的参与愈发广泛、深入和系统化。

ESG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三新一高”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再加上“双碳”目标的引领,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报告体系,既是企业挖掘内生动力促进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成立,旨在帮助投资者理解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对投资价值的影响。2021年,PRI在全球范围内的签署机构达3826家,其中中国PRI的签署方机构共有83家。截至2022年8月,中国加入PRI的企业数量进一步增至10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