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客流不断下降 公交轨道融合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

保养维修作者:wang1232024-12-28更新:

当前全国公共交通客流逐年减少,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影响减少更加明显。虽然2023年常规公交客流量有小幅增长,但也只达到了2019年常规公交客流量的67%。2024年12月18日,在中国智慧公交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作出上述表示。

陆化普以北京和深圳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举例称,在2012年北京地面公交出行分担率为19.58%,之后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9.80%,而同期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从2012年的12.10%增加至2023年的15.50%;深圳亦如此,2010年和2023年地面公交出行分担率分别为40%和15%,同期轨道分别为1%和27%。可以看出城市公交在近十年来,出行分担率呈大幅下滑态势,而轨道交通均有所增长。

就公交客流与分担率下降的原因,陆化普总结称,首先是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增长迅速,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是2010年的7.1倍,轨道交通逐步优化、加密、成网致使客流快速增长。

其次,电动自行车在短距离出行上具有较大冲击力。当前全国电动自行车规模超过3.5亿辆,近十年增加了94%,成为公交客流转移的重要替代方式。

再次,小汽车增长迅速,千人机动车保有量2023年比2010年增长了1倍。

最后,网约车、拼车等新模式及其价格补贴也减少了公交优势,进一步挤压了公交出行群体。此外公交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不能适应乘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比较优势差距加大,也是公交客流量下降不可忽视的原因。

就当前公交面临的新变化和挑战,陆化普以重庆经验介绍称,重庆通过一站一调研、量化分析,供需精准匹配优化开通线路等增加客流量。

他举例称,重庆刘家坪轨道站开通后,每天进出站轨道客流约2万人次,但同期发现公交接驳仅约200人次,大量客流被“黑车”消化,通过详细需求调研与供需匹配分析,新开一条长2.9公里的小巷公交环线,接驳公交客流提升到每天约5000人次,成为重庆公轨换乘客流排名第二的站点。

除重庆外,厦门公交“六进”,也为公交与轨道两网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陆化普介绍称,所谓“六进”就是以公交微循环的形式进“小区、园区、学校、医院、商圈和企业”。“六进”服务填补接驳周边地铁、BRT站点的“最后一公里”公交线网薄弱区域。

截至2024年6月,厦门已开通13条公交“六进”线路,对比开通首周,其中6条新增线路日均公交客流量增长了52%,7条调整优化线路日均客流量增长了45%。

就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两网融合存在的问题,苏州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迪表示,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公共交通主体,两网融合需要政策、机制、资金和技术的支撑。

吴迪称,在轨道交通成网后,苏州也正在面临常规公交被轨道交通反超的问题。2021年苏州轨道客流首次超过常规公交,轨道交通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他表示,当前常规公交吸引力不足,服务模式与资源能力存在矛盾。吴迪称,目前苏州公交线网存在覆盖面广,导致资源分散,部分线路发车间隔大的问题,同时,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低效线路退出困难。

吴迪提醒道,要差异实施策略,在线网优化中要审慎推进。他表示,现在有一种观点,轨道交通开通以后,只要跟轨道重复超过5站的公交线路都要进行调整和终止。“这是不科学的。”他说。

吴迪表示,有些线路虽然与轨道线路走向上有重复,但在服务群体及服务半径上有差异,不能简单采取断线或终止运营等措施,要根据客流情况,分类优化。“公交客流不同于其他,线网撤了客流也就散了,想恢复也不可能了,乘客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在调整线网时就一定要慢半拍。”他说。

就当前公交客流不断下降,城市公交发展如何破局的问题,此前也有多位专家表示,公交优先必须坚持,不能因为客流下降而减少城市公交服务。

在2023年6月15日召开的2023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平行论坛——“国家公交都市创新发展高峰研讨会”上,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周伟表示,城市公交发展过程中,政府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夯实,提供足够的城市公共交通供给服务需要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目前很多城市还没有建立起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公交优先发展理念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到位,尤其是在相应的公交资金保障、土地、用地保障、路权保障、票价体制、补贴体制和公交成本规制之间科学合理的联动机制怎么建立,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在周伟看来,城市公交是公益性事业,一定是政府的主体责任。但是主体责任的履行要在财政的可支持性、票价的合理性,以及服务的有效性之间联动,达到平衡,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目前,这部分缺乏规范性流程和相应评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