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大河》简体中文版初次出版

保养维修作者:wang1232024-12-15更新:

“我一生到老,都属于中国……”

——赛珍珠的中国故事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留中国文化传承的火种,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一路南迁,于11月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学校迁至昆明,并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烽火连天,历经艰难困苦,这所仅仅存在过八载的大学,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的人才令世人侧目。

当时西南联大的《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以下称《教本》),由时任外文系主任的陈福田先生编订,汇集了四十三篇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优秀文章。西南联大学子,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曾这样回忆《教本》的影响力:“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个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教本》的第一篇,便是美国作家赛珍珠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贫瘠的春天》。这篇小说以1931年长江水灾后的饥荒为背景,以农民老刘为主角,把中国农村受旱涝灾害摧残的凄凉遭遇,描写得令人潸然泪下。

在《教本》之前,《贫瘠的春天》就已入选过教科书。据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杨联陞回忆,1933年他入清华第一年,必修的英文课用的是各教授合选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是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大地》的节选。其实,这篇课文不是出自《大地》,正是短篇小说《贫瘠的春天》。

《贫瘠的春天》还有另外多种译文。如1933年,江苏省立松江中学学生侯焕昭所译,题目为《荒凉的春天》,发表在1933年第一期《江苏学生》(署名卜凯夫人著,侯焕昭译);又如1940年,上海启明书局出版李敬祥译的赛珍珠小说集《元配夫人》,包括14篇短篇小说(其中《贫瘠的春天》的题目译为《春荒》);再如1945 年,李敏译此小说,题为《荒春》,发表在《先锋文艺》第六卷第二、第三号。近年所见译文,还有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沿用西南联大《教本》,题目也译为《贫瘠的春天》。

赛珍珠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她是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美国女作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的一份调查表明, 赛珍珠的作品被译成145种不同的语言与方言出版,如今想必更多。

生在传教士家庭的赛珍珠,从襁褓时期就来到中国,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住在镇江,直到上大学时才回到美国,在中国前后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视中国为自己的祖国,视中国人为自己的骨肉同胞。“我说话、做事、吃饭都和中国人一个样,思想感情也与中国人息息相通。我熟悉那里的每一寸土地,就像熟悉我脸上的皱纹一样……”1954年,赛珍珠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自传《我的中国世界》(My Several Worlds),书中虽然指出了中国的种种不足,但通篇可见的,仍是她对中国的深情与热爱。在其最后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力作《中国今昔》中,她写道:“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中美关系史论》作者詹姆斯·汤姆森曾这般评价她:“赛珍珠是自13世纪的马可·波罗以来,最能让西方了解中国的作家。”赛珍珠的作品,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负面印象,她的名作《大地》更是促进了中美文化的沟通。

1933年1月15日,赛珍珠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写道:“至于我是否用我的书为中国服务,只有时间才能回答。我已经收到许多人写给我的信,他们告诉我,在读了那些书以后,他们第一次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中国人的好朋友海伦·斯诺夫人也是读了《大地》以后才到中国来的。

终其一生,赛珍珠都以向西方人讲述中国故事为己任。曾有人问她,是如何发现自己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本质与存在这一使命的。她说自己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职业去做, 这使命是自然而然落到她身上的。

呈现在诸君眼前的这本《大河:赛珍珠中国故事集》,选译自赛珍珠早期创作的两本小说集 《原配夫人与其他故事》(The First Wife and Other Stories)和《今天与永远》(Today and Forever),这些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赛珍珠以细腻的笔触、悲悯的情感,为生活在中国的贫苦农民、小市民、外国传教士、爱国青年、大家闺秀等芸芸众生立传,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留下了壮阔的文学史诗和丰满的历史存照。

她写下因为水灾颠沛流离的贫民的悲惨世界。本书中收入的《贫瘠的春天》《大河》两篇,曾由赈灾组织转送给美国各大报纸发表、各大电台广播。

南京惨案后,她的一位裁缝邻居曾通知她们一家老小及时逃难。她把这位善良的邻居化身为一个欲救自己侄儿一家于水火但无能为力的中年男人角色。在《荷叶边》中,读者很难不为裁缝的遭遇感到深深悲怆。

赛珍珠曾在街头碰到一位刚从美国归来的博士对一群同胞高谈阔论,她为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感到羞愧,“他对着这个聪慧古老的民族讲话时,就像对着一群愚昧无知的农奴一样”,她把像留美博士这样的年轻人写进了《上海一幕》(读蜜故事会丨赛珍珠:100年前上海一幕)。

在她身边工作过的园丁和女佣,和她交往过的有钱太太小姐,打过交道的苦力和僧人……这些形形色色的中国人,都成为赛珍珠“中国故事”的主角。她说:“我叙述他们就跟我叙述我自己的亲人一样。”

“最不寻常的故事,如《老虎!老虎!》《金花》和《佛的脸》,是基于真实的事件,有些事是中国人讲给我的,他们的故事让书中的场景浮现出来。”在小说集《今天与永远》的前言中,赛珍珠曾提到这些小说的现实来源。

翻开《大河:赛珍珠中国故事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性格鲜明、可敬可爱的中国女性。她们的英勇、智慧、独立、不屈不挠,让人过目难忘。比如,以智慧和谋略组织游击队员击败入城日军的富家夫人陈太太;回到祖国,赈济同胞的华裔女子金露丝;留美归来,勇闯匪山,与土匪的儿子互生爱恋,发展出一支抗日队伍的大家闺秀朱茉莉;来无踪去无影,在沼泽地连夜完成修路壮举的娘子军……

这些女性形象,不同于《大地》里的农妇阿兰,《母亲》里没有名字的妈妈,不是受尽压迫和逆来顺受的男性的附庸和牺牲品,而是战火纷飞中的巾帼英雄。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她们不惜舍弃平静富足的生活,主动承担起挽救民族于危亡的重任,以弱小对抗强大,以正义对抗邪恶,以冷静、智慧对抗疯狂、野蛮,她们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展现出中国现代女性独立、理性的光芒,从她们身上,诸君可以看到一个更丰富、宽广、真实的,甚至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现代中国。

感谢译者范童心女士,感谢参与编辑本书的每一位编辑,大家认真严谨的工作,使得《大河:赛珍珠中国故事集》的十篇小说以全新的文本与读者见面。这一定是大作家赛珍珠所乐见的。因为能力与时间关系,本小说集的编译难免有差错和不足之处,恭请诸君不吝指正。

本文为《大河:赛珍珠中国故事集》编后记 作者:读蜜文库 孙佳

关于赛珍珠

赛珍珠(1892—1973),美国文学史上同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的伟大作家,作品被译成逾145种语言。1938年因长篇小说《大地》“对中国农民的丰富、宽厚、史诗般的描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幼年随传教士父母侨居中国镇江、南京等地,在中国生活近40年,视中国为故乡。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教授英语。翻译有《水浒》等中国文学经典。

1922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都在书写中国故事。《大河:赛珍珠中国故事集》是赛珍珠中短篇名作的全新译本,大部分篇目为首次译介到国内。收入的10篇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至40年代,正是赛珍珠创作的巅峰时期,其中:《大河》可视为长篇小说《大地》的姐妹篇;《游击妈妈》把中国妇女的勇敢与智慧展现得淋漓极致;《贫瘠的春天》曾入选西南联大英文教材并居首篇;《荷叶边》《宾尼先生的下午》把殖民者的吝啬与虚伪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国,他的家》《佛的脸》《老虎!老虎!》是对中外民众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热诚讴歌。